明职教育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 > 资料下载
教师招聘考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时间:2020-12-29 16:35:56  来源:  作者:小明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的变革之中。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一)时代的发展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知识与信息的劳动者。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更新将改变“文盲”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人。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粗暴践踏他国主权;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信息霸权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渗透,都使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正是由于对上述问题的清醒认识,人们开始对工业化以来的社会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从20世纪70年代起,提出了诸如协调发展模式、文化价值重构模式等各种新的发展模式。1980年,联合国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8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们共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总之,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除了必须对人类既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之外,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世界各国的应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1.英国

  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主要强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四项发展目标

  ①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②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③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④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2)六项基本技能:交流、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3)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

  ①自我:认同客观存在的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养成自尊心和自制力;

  ②人际关系:承认自我与他人生存和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尊重他人,诚实、可信、自信;

  ③社会:追究自由与正义,维护权利与法的尊严,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尊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民主生活;

  ④环境:把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环境视为生命和变化的起源,对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努力保持自然的平衡性与多样性。

  2.美国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对挑战”,最近更是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

  3.日本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起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

  (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2)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3)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4)鼓励每所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4.韩国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以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点是: 调整培养目标;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反映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改革评价方式。

  (三)中国的现状

  1.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

  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教育层次要求的提高;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对教育体系的公平性要求的提高。

  2.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

  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初思想源头。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各地要抓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区。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由此,素质教育开始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进入国家推进、重点、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2009年秋季,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新课程,已有25个省份的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

  3.基础教育的滞后

  1996年至1998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针对1993年起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向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16000名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调查显示,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并没有成为教育的真正目标,社会关注的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考试成绩,关注的是与考试成绩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课程内容存在偏多、偏难的现象;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单向传授,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被动接受和机械训练;考试评价的方式,特别是排名次的做法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学生缺乏足够的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身心发展受到局限和压抑。

  我国教育制度与课程实施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 教育;学科中心;教学内容偏难、偏旧;单向传授式教学;以筛选和淘汰为目标的考试评价方式;大量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做法在中盛行,教育的价值模糊,教师道德滑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引发了严重问题。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及学生的适应性。

公司地址: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五四东路531号 市委党校11楼 网站备案:冀ICP备2021011438号-1

Copyright:明职教育 联系电话:0312-5886940 15512259015 咨询QQ:2681459952